吕祖圣诞,善信必应!
农历四月十四为\"纯阳演正警化真君\"即吕祖神诞,吕祖,原名吕喦(喦或作岩、巖),字洞宾,一名嵓客,一云初绍先,道号纯阳子,又自称回道人,后世称为回仙。少聪敏,日诵万言。唐河中府永乐县人(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),另外,又有唐宗室、江西人、京兆(长安)人等说法。
(资料图片)
吕祖为道教的八仙和全真派北五祖之一,道教尊为“纯阳祖师”、“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”等,居演正天宫。
无论在道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中,吕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不仅是八仙中最著名、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,更是民间超越智慧、慈悲的逍遥代表,全国各地都有奉祀吕祖的宫观。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山西芮城县永乐宫(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),即祀奉吕祖,传为吕祖的诞生之处,后人念其功德乃就其宅建“吕公祠”,金末扩建为道观。元初毁于火,随即重建,历时十余年元中统三年(1262年)改名大纯阳万寿宫,后称永乐宫,永乐宫壁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。时至今日,永乐宫后山还保存着吕祖墓。
吕祖遇仙成道、发愿济世度人,在民间颇有人缘,被人们尊为排忧解难最有帮助的神灵。因此他在道教界的地位甚高。吕祖大开慈悲方便之门,代天宣化,广弘道法,为唐代以后的仙道法脉,延续了传承。
吕纯阳祖师也是钟、吕内丹派、三教合流之代表。他除了度化有缘人成仙之外,还力劝世人行善戒恶,积德累功,吕祖著述甚丰,如《吕祖全书》、《九真上书》、《孚佑上帝文集》、《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》等,并留有《劝世文》。
吕祖神诞日,善信可斋戒沐浴,礼拜经懺,口诵宝诰,共沐神恩。
吕祖宝诰至心皈命礼。
玉清内相,金阙选仙。化身为三教之师,掌法判五雷之令。黄粱梦觉,忘世上之功名;宝剑光腾,扫人间之妖怪。四生六道,有感必孚;三界十方,有求必应。黄鹤楼中留圣迹,玉虚殿内炼丹砂。存芝像于山岩,显仙宗于云洞。阐法门之香火,作玄嗣之梯航。大圣大慈,大仁大孝。开山启教,元应祖师,天雷上相,灵宝真人,纯阳演正,警化孚佑帝君,兴行妙道天尊。
志心称念兴行妙道天尊,不可思议功德。
吕祖宝诰(注解)1. 吕祖:即吕祖先师吕洞宾。姓吕,名岩,字洞宾,号纯阳子,唐河东蒲州永乐县人(今蒲板县永乐镇),祖吕谓,礼部侍郎;父吕让,海州刺史。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。初,母就蓐时,异香满室,天乐并奏,有白鹤自天而下,飞入账中不见。真人生而金形玉质,仙风道骨,鹤顶猿背,虎体龙腮,风眼朝天,双眉入鬓,颈修颧露,身材雄伟,鼻梁耸直,面色白黄。左眉有一点黑子,足下纹起如龟。少而聪明,日记万言,矢口成文。身长八尺二寸,顶华阳巾,衣黄衫,系皂绦,状类张子房。
年二十不娶。始在襁褓,异人马祖相之曰:“此儿骨相非凡,自是风尘外物,他时遇钟离、采和,牢心记取。”后游庐山,遇火龙真人,传授天遁剑祛魔。会昌中,两举进士不第,时年六十四岁,还长安,至酒肆初遇钟离祖师,被以“黄粱梦”感化,又以生、死、财、色十试,心无所动,于是授以金液大丹与《灵宝毕法》。遂发愿潜心修道,度尽天下众生。初居终南山,又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,修炼成道。于是周游天下,化渡众生。
曾传度刘海蟾真人、王重阳真人,开道教南北二宗。全真道奉为“北五祖”之一,故常尊称“吕祖”。元世祖尊为“纯阳演正警化真君”,武宗又加号“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“。吕祖形象,深入民间,其灵踪圣迹,更是遍布全国。
2.玉清内相:玉清,指三清圣境之一,为元始天尊所治。内相,仙职,辅佐元始天尊掌管仙界枢机。可见吕祖品位之尊。
3.金阙选仙:金阙,即天庭。天庭选举仙官。此指吕祖仙职为经评选而授。另一解:吕祖在天庭受命主持选仙之事。
4. 化身为三教之师:化身,应化显身。三教,指儒、释、道三教。吕祖道业日隆,太上命他任三教祖师。
5.掌法判五雷之令:法,道法。法为道之用,道门以法体道而济世度人。判,唐宋官制,以大兼小曰“判”。吕祖已臻仙职之极品,又兼掌五雷,故曰“判”。道门五雷正法,能召役雷霆,代天惩恶扬善。以上述吕祖仙职仙司。
6.黄粱梦觉,忘世上之功名:传吕祖自幼攻习儒业,想取得功名以承祖业。但两举进士而不第。心灰意冷,还长安,酒肆遇钟离祖师。因与同煮黄粱饭,钟离祖师云房自为执炊。洞宾忽就店中昏睡,梦以举子赴京,状元及第,始自翰苑擢台谏秘阁,及指挥使,无不备历;两娶富贵家女,生子婚嫁早毕,孙曾云绕,簪笏满门。如此凡四十年,又独相十载,权势颇赫。偶被重罪抄没家资,分散,妻孥流于岒表,一身孑然,辛苦憔悴,立马风雪中,方兴诰叹,忽然梦觉,黄粱炊尚未熟。洞宾感悟功名富贵正如梦境不实不久,遂向云房求度世之术。
7.宝剑光辉,扫人间之妖怪:宝剑,指火龙真人传与吕祖之天遁剑。吕祖度化世人,为民除害,用金光闪耀的天遁宝剑,斩除人世间的一切妖魔鬼怪。使学道之人早日成道,修成正果,与道合真。
8.四生六道,有感必孚:四生,指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四类生物,名为众生。此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。六道,一天道、二神道、三人道、四畜生道、五地狱道、六饿鬼道,乃为众生轮回生死趣。感,感应。孚,信。众生心诚则能感动吕祖,吕祖必以愿力相应。所应诚信有准并无差失。
9.三界十方,无求不应:三界,指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又称三界天。欲界为食欲和淫欲未清除的众生所住世界;色界在欲界之上,已离粗欲而只享受精妙镜像的众生所住世界,但此界仍有质象形碍;无色界更在色界之上,为离质象形碍清澄虚净之世界。三界中人寿命有限,不能超越劫难,寿尽仍要人于轮回。十方,指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、东北并上、下合为十方。此句言,吕祖发愿度化世人,三界十方,一切众生,没有向吕祖祈求而不应验的。
10.黄鹤楼中留圣迹:黄鹤楼,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内蛇山,山有黄鹤楼,楼因山而名。相传该楼始建于三国时代,后历代屡建屡毁。据史载,昔日的黄鹤楼轩矶宏伟,辉煌瑰丽,峥嵘缥缈,疑似“仙宫”。相传吕祖曾化为道士与武昌太守下棋,连下数局,太守皆输。
一会儿,道士拂袖而去不见人影,太守急忙派人寻找,却没找到。后听人说在郡治前吹笛,寻人刚至郡治前,则又听笛声到了郡治东面,寻人到东面,笛声又至西面,寻人到西面又听笛声在南面,到南面则又听笛声在北面,到北面又听到笛声在黄鹤楼前。有人见道士走进石照亭中就不见了。
仅留诗一首:“黄鹤楼前吹笛时,白苹红蓼满汇湄。衷情欲诉谁能会,惟有清风明日知。”末书一“吕”字。这就是吕祖在黄鹤矶头留下的圣迹。(此后,吕祖题诗的石照亭也改名为吕仙亭。一说吕祖曾在黄鹤矶头卖桃面留圣迹。)大抵吕祖隐显非常,所留圣迹也不限于一时一事。
11.玉清殿内炼丹砂:吕祖《前八品仙经·保精固命品》记述,吕祖在下降人间之先,已历劫修行。天宝元年正月九日登郁罗虚梵天宫,即元始天尊玉虚宫,侍于元始天尊之前,与十极真人一起听天尊演说《大周天伏火灵砂丹诀》,即指此事。
12.存芝象于丹崖:芝象,芝为瑞草,此指吕祖仙像。丹崖,或作山岩、仙岩。据《绵州府志》载,医吾闾山北,有孤石峭壁,上镌吕仙像;又名吕公崖,乃吕祖炼丹处。此即“存芝象于丹崖”。
13.显仙踪于玄洞:仙踪,指吕祖留下的圣迹。玄洞,一作云洞,指仙家洞府。《本传》述吕祖道初成后,上帝命居荆山洞府,后又在庐山、罗浮诸洞天多次显化。
14.阐法门之香火,为后嗣之梯航:阐,阐发、弘扬。法,法派。香火,原指后代,此指教派的传承。吕祖度化世人,功绩显赫,金丹南北宗皆为吕祖法脉,故王重阳创全真教奉吕祖为五祖之一。后嗣,指吕祖所传之法嗣。梯航,登天之梯、渡海之船。此喻接引世人早登彼岸的大道。
15.大圣大慈,大仁大孝:大圣,具有最高智慧。大慈,慈爱、慈悲。仁,仁爱、同情。孝,指善于奉伺父母。大圣大慈,为仙真极则。大仁大孝,为一切美德根基。此为极赞吕祖之辞。
16.开山启教,灵应祖师:开山,创前人所无、开后人之前例。启教,创立教派。
17.天雷上相,灵宝真人:天雷上相,为吕祖仙职名。五雷正法总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执掌。吕祖兼判五雷之令,故为天雷上相。钟离祖师又亲授吕祖丹经《灵宝华法》,故称灵宝真人。
18.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,兴行妙道天尊:此为吕祖之尊号。宋代尊为“妙通真人”,元代尊为“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”。
道教吕纯阳祖师一、火龙真人授丹诀赠剑断烦恼,黄粱梦觉悟道登真誓度众生。
相传,吕祖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(796年)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。
据《正统道藏续道藏·吕祖志》记载:“其母就褥时,异香满室,天乐浮空,一白鹤自天飞下,竟入帐中不见。生而金形木质,道骨仙风,鹤顶龟背,虎体龙腮,翠眉层棱,凤眼朝鬓,颈修额露,额阔身圆,鼻梁耸直,面色黄白,左眉角一黑子,左眼下一黑子,筋头般大,如功曹使者状,两足下纹隐起如龟。少聪敏,日记万言,矢口成文。既长,身五尺二寸,喜顶华阳巾,衣黄白栏衫,系大皂条,状类张子房......”
吕祖会昌中(岁四十九),功名失意,遂游江州至庐山,遇葛仙公弟子火龙真人,姓郑名思远,号小祝融,世称神医。欲人有疾则书符诵祝,立见消融,与上古祝融氏相累,真人见吕祖骨相清灵,游心世外,即传以内丹炼己之诀。制成通天灵剑(即天遁剑法)。并诗曰:“万里诛妖电光绕,白龙一片空中矫。昔持此剑斩邪魔,今赠君家断烦恼。”临别嘱曰:“子可居此山,以完玉炼,他日闻钟声响处,乃得闻金炼之诀。”遂去。
时年六十四岁,吕祖还长安,至酒肆初遇钟离祖师,钟祖以“黄粱梦”相试。吕祖梦官场得意,子孙满堂,极尽荣华。忽然获重罪,家产被没收,妻离子散,到老后孑然一身,穷苦潦倒,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,刚要叹息,却突然梦醒,发现钟祖的饭还没熟,于是钟祖题诗一首“黄粱犹未熟,一梦到华胥”。
后又以生、死、财、色十试,心无所动,被钟离祖师授以金液大丹与《灵宝毕法》。遂发愿潜心修道,度尽天下众生。初居终南山,又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,修炼成道。钟离祖师成仙时,谓吕祖曰:吾即升天,汝好住世问,修功立德,他时亦当如我。吕祖再拜曰:岔之志异於先生,必须度尽天下众生,方上升未晚也。于是周游天下,化渡众生。
北宋真宗时,据说在一次镇压益州民众叛乱时,吕祖曾显化相助,后被加封为“英显武烈王”。宋徽宗宣和元年(1119),诏封为“妙通真人”。元世祖至元年(1269)封“纯阳演正警化真君”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0)加封为“纯阳演化孚佑帝君”。
二、玉帝观尘寰污浊敕开悟盲聋涤尘氛,奉承恩命而开演道化譬晓伭微。
吕祖《前八品仙经·保精固命品》记述:吕祖在下降人间之先,已历劫修行。天宝元年正月初九登郁罗虚梵天宫,即元始天尊玉虚宫,侍于元始天尊之前,与十极真人一起听天尊演说《大周天伏火灵砂丹诀》,即指此事。
尔时,玉帝同瑶池圣母,演说《开天皇极普济妙法》,五老帝君,偕十洲三岛五岳四渎三界真仙,咸集左右,听说妙法。后闻尘寰污浊,恶贯乾坤,天地转轮,报及障业,因迷正道,故作愆过。敕令仙曹得道吕真人下界,大阐伭微,开悟盲聋,谕讲太强大道,涤荡世界尘氛,咸使改邪归正。
因此,吕祖对众生说:“吾奉至尊无为妙旨,拯救生灵。人间看诵者,能释幽冤宿苦,善解在世愆尤,悉化君正臣直,父慈子孝兄弟和睦,互爱六亲,礼义不失,家道清宁。众等肃诚,谛听吾教。”又说:“吾承恩命,接引众生,慧照汝等,尚不信受,妄行智巧,播弄奸顽,掩诈杂真,真难领悟,可见浮生,无有仁德。吾体天地之心为心,但愿群迷,普修慈善,冥心注神,神与气符,伏膺元气,勿丧三般。今为众生,开演易理,喻以前圣,而譬晓伭微,见易包于道,道包于易,采而行之,潜而修之,默而守之,勤而炼之,则神升紫府,位列仙班。”
为了告诫后嗣学道者行道修善,吕祖勉行劝诫,吾今垂经,首孝为务,五行之先,百行之路。顺其志颜,天神拥护,活祖不参,岁月空度。不孝之辈,身劈雷部,报应昭明,速当醒悟。……行吾道者,积功修德,劝善化恶,讲教忠孝,励勉信诚,以气致柔,从容中道,明无人非,幽无鬼责,和乎众性,循理民情。以道义行仁慈,利物济生,愍贫恤苦,慈悲恻隐,泽及昆虫,至于草木,不可伤残。悯人凶、恤人苦,放生戒杀,舍大慈悲,行方便心,胜如斋戒,体天地德,何匪修持?
三、入世度人阐法脉,三剑明心行道德。
随着唐宋交接之际,大道衰微,障业沉迷,吕祖为阐扬教法,传金丹南北二宗之法脉,授王重阳祖师和刘海蟾祖师以内炼丹诀,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,被奉为“北五祖”之一,故道教又尊称他为“吕祖”。
五代时期,时局大乱,人民饱受流徙之苦,吕祖看到世情偷薄,常现身于世,拯救贫苦百姓,又劝诫世人:“人若能忠于国,孝友于家,信于交友,仁于待下,不慢自心,不欺暗室。以方便济物,以阴隐格,天人爱之,鬼神敬之。即此一念,已与吾同,虽不见吾,犹见吾也。盖人之性,念于善,则属阳,明其性,入于轻清,此天堂之路。念于恶,则属阴,浊其性,入于粗重,此地狱之阶。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,特由人心自化成耳。”
《宋史·陈抟传》记载:“吕洞宾有剑术,百余岁而童颜,步履轻快,倾刻数百里,以为神仙,皆数来砖斋中,人咸异之。”《宋朝国史》中也这样说:“关中逸人吕洞宾,年百余岁,而状貌如婴儿,世传有剑术。”吕祖亦作诗曰“欲整锋芒敢惮劳,凌晨开匣玉龙嗥。手中气概冰三尺,石上精神蛇一条。”
可见,世人传说吕祖飞剑斩妖魔所言不假。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《能改斋漫录》卷十八中,记有吕祖自传。据说吕祖曾自言:“世言吾飞剑取人头,吾甚哂之。实有三剑,一断无明烦恼,二断无明嗔怒,三断无明贪欲。”
民间常说,吕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、最亲民的神仙。盖因其得道后,遍游民间,历江、淮、湘、潭、鄂、岳及两浙等地,济世化人,其灵踪圣迹,更是遍布全国。道教经典也好,亦或是元明之际的戏剧和传记小说,吕祖都是以扶贫济困、度厄解难的神仙形象出现。他的成道似乎与大多数神仙不同,并没有避世隐修,而是圣迹屡屡显化于尘世,不论贵贱,上到达官贵人,下到乞丐娼妓,都有受过他点化的。或许,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“入世度人”,吕祖才会广为世人熟知并争相祀之。
此外,还流传有吕祖三醉岳阳楼、孝感救母、飞剑斩黄龙等故事,其形象广泛深入民间。妇孺皆知。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,岁时祭祀,至今香火不断。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,所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。吕祖著述甚丰,如《吕祖全书》、《九真上书》、《孚佑上帝文集》、《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》等。
吕祖《百字铭》的修行方法《吕祖百字碑》又名《百字铭》是道家吕祖所著,原载《吕祖全书》第三卷。
《百字铭》全文二十句,共一百字,论述了道家修炼过程、方法和景象。吕纯阳祖师是位修道有成而为道家所尊崇的道人。他所传下来的百字铭,更为学道之人奉为炼气、降心之圭旨。这里结合丰祖等前辈的注解,初探吕祖修行方法。
《吕祖百字铭》养气忘言守,降心为不为,
动静知宗祖,无事更寻谁。
真常须应物,应物要不迷,
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。
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,
阴阳生反复,普化一声雷。
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,
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
坐听无弦曲,明通造化机,
都来二十句,端的上天梯。
《吕祖百字铭》注释1养气忘言守《百字铭》一开始,就谈养气。丰祖也说:“凡修行者先须养气”。但,究竟什么是气?在论述养气之前,我们得了解一下气的定义。
气的写法有三种:气、氣、炁。气即是后天呼吸之气,空气。“氣”则是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的水谷精气,而“炁”指的是先天之炁,南宋内丹家一般认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,乃直接源于终极之道体。此炁无始无终,不生不灭,与道体的存在性征类似。
修炼内丹惟有采先天之炁为药物,才能证道超升,归根复命。南宋内丹家霍济之说:“或者又舍先天而学后天,则曰黄庭以五藏为主,一身以气血为主,但只存思内观,咽津纳气,亦足仙矣:殊不知后天之五行,不能飞行变化,乃形滓之物,非虚无中之气也”(《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·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》宋·霍济之)。
可见道家对“炁”的重视。而原因是“采得者,取先天之一炁也,炁数相感,悉出自然,如磁石之吸铁,非采摘之采也。归来者,盖先天一炁初非他物,是我太极未判之时,自己之物也。因泊于情欲,遂忘返。我今复得此一炁,使归其根,故曰归来”(《正统道藏太玄部·爱清子至命篇》宋·王庆升)。道教养气,炼气,都是指练这个“先天之炁”。
那么,这个“炁”该如何养呢?吕祖点出“忘言守”。丰祖说:“养气之法,在乎忘言守一。忘言气不散,守一则神不出”。从字义上看,少言语。《参同契》也说,“闭塞其兑,筑固灵株”。
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“开口神气散,意动火工寒”,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,而是精气神漏了,因为讲话时精神、意志、脑力、血液都在消耗。一句话讲出来,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,所以消耗得很厉害,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。同时,丰祖也点出一个地方值得注意,不但要“忘言”,还要“守一”。
也就是说,养气的“忘言守”,要忘外言(说话)外,还要止内言(杂思),意就是妄念,做功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,饭就煮不熟了。所以叫“意动火工寒”。《西山群仙会真记》论养气法有云:“昔人以志士不语為养炁,此保炁也;失之昏。以入清出浊為养气,此换炁也;失之虚。昏者,炁散神狂,真灵日厌,终无归亦。虚者,丹田无宝,徒劳吐纳,终不能住亦”。
所以,不只是减少言语是“忘言”,还应该“抱神定”。丰祖又说诀曰:缄舌静,抱神定。何为“神定”?就是指“忘言守”中“守”的境界,精诚,专一。而这套方法下来,就是下一句,“降心为不为”。
2降心为不为丰祖云:“心息相依”。“忘言守”后,自然降心。“降心”源自《金刚经》:“云何降伏其心?”这个问题也是千古年来修道之人的大问题,看看吕祖如何说:“降心为不为”。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,把妄想心宁静下来就是降心,以为要自己去通过有为法强制抑制思维的活动。
其实这个有为就是无为,有意把妄想心宁静,反而宁静不了;如果是无心,此心自然宁静下来,所以为而不为。丰祖还提到一个法子“修行人心欲入静,贵乎制伏两眼。眼者,心之门户,须要垂帘塞兑,一切事物,以心为剑。想世事无益于我,火烈顿除。莫去贪着。
正如《大丹直指》言:“塞兑者,口开神气散,故塞之也。垂帘者,眼全开神漏,全闭神昏,惟垂帘微启耳。两眼之中即天根,即所谓性命关也。其根生于眼,眼属心,心生造化,自属玄之又玄者,仙家谓之玄牝之门。心肾内日月,交接于内,两眼外日月,交接于外,攒簇水火而不散”。
3动静知宗祖一身之中,气动为阳,气静为阴,阴阳动静,循环不已,乃得自然之妙。所谓宗祖,也就是根本。无此最初的根本,就没有我们的生命。所谓生身之处,即先天一点灵光之气。那一点灵光之气,应该随时都不被迷住,无论静中还是动中。这里吕祖点了一个一般人修道人的误区,说明了不动心不是道。禅宗也说“莫谓无心便是道,无心犹隔一重关”。真正修道的人,不但能出世,更要能入世,动静之中都是道。在静中不乱,在动中也不乱;静中也无事,动中也无事;出世是无事,入世也无事。
4无事更寻谁从“养气忘言守”到“动静知宗祖”做好了后,接下来怎么办呢?既然是无事之事,我们就要放下寻求之心。我既无心,自现道心;我既无意,自现真意;我既无气(消除口鼻呼吸之气),自现元气。
故而此诀“无事更寻谁”,在于戒我后天识辨之心,是对“养气忘言守”的进一步方法揭示。日应万机,此心无事,在这个时候更寻谁?不要像禅宗参念佛是谁,不要找谁了,因为“动静知宗主”,不迷,不失根本。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,可是也不散乱,自己能够做得了主,不要另外找个方法。
5真常须应物,应物要不迷丰祖注:“此道乃真常之道,以应事易于昏迷,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。若不应接,则空寂虚无。须要来则应之,事去不留。”丰祖所说,简要概括就是“事来心应,事去心止”,诚如《菜根谭》云: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度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君子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”。
和刚才的动静知宗祖一样,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不迷自觉。一个修道的人,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头,躲开了一切叫清净,而是要在人世做人处事之间,保持那个真如不动、恒常不变的那个道心,能够应物处世,自己不迷失本来清净的本性。
6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来,而要见性又需时时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灵明不昧的觉性,不昏沉、不散乱,自己能做得了主。这样,其自然回来的,气自然定了。要达到前文什么功夫呢?丰祖说:“修行人应物不迷,则元神自归,本性自住矣。”对人处事,自己要能清清楚楚自己本性,这里都是讲功夫。
不要做什么功夫,心气合一,引一句话来说就是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(《维摩诘所说经》)。心气是一元的,真正修到心气合一,念头空了,自然会达到气住脉停,先天真一之炁自然会回归。
所以督子有言:“先天一炁,自虚无中来”(《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·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》元·陈致虚)。需要提醒的是,丰祖于此处所给的诀为:“回光返照,一心中存,内想不出,外想不入”,似乎为守虚无自然之道法(《续道藏·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),有兴趣可以参阅此经。
7气回丹自结,壶中配坎离“气回丹自结”,气住脉停,久而久之就定,道家讲结丹了。“其法以神运精气,结而为丹”(《正统道藏太玄部·周易参同契》东汉·魏伯阳)。这里讲丹,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,古代道家形容,丹就是像月亮一样,圆圈中间一点,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。当然,也可以指内丹修炼。
正统道家的养气之法,不仅可以祛病养生,进还可以入圣登真。是以张紫阳真人云:“学仙须是学天仙,唯有金丹最的端”(《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·悟真篇》北宋·张紫阳)金丹之道,简而不繁,以虚无為体,以清静為用,有為以成其始,无為以成其终。
丰祖认为此处即为内丹,并一阐原理:“修行人性不迷尘事,则气自回。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,阴阳配合于丹鼎,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,情来归性,如夫妇配合,如痴如醉,二气姻蕴结成丹质。而气穴中水火相交,循环不已,则神御气,气留形,不必杂术自长生。诀曰:‘耳目口三宝,闭塞勿发通。真人潜深渊,浮游守规中’。”在另外一处,可为补充说明。
张三丰说到:“其法行于既漏之身,将所漏之窍,复行塞闭,并将已漏之精,再行补足,及至精满气足,补功已毕,即神爽体健,百病不侵,延年益寿,不求自得,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。”(《道藏精华·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》元末·张三丰)
“壶中配坎离”,人的身体,道家比方像葫芦。(更多相关考据参见《三皇五帝》)我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拜匏,即崇拜葫芦。语云:“人祖出于葫芦,天地生于玄牝”。坎离是卦名,水火意。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和阳气。“配坎离”其实就是水火既济。这样定久了,身体上起变化,就会脱胎换骨。即是此理。
悟元子在《百字碑注》中说到“用此水火,烹煎灵药,十二时中,不使间断,勿忘勿助,绵绵若存,《入药镜》云:‘水怕干,火怕寒’者是也。天然水火,不假外求,神明默运”。为何是这样的步骤呢?《了道歌》云:“未炼还丹先炼性,未修大丹且修心,性定自然丹信至,心静然后药苗生”,即是此理。
8阴阳生反覆,普化一声雷到了此处,丰祖说到:“功夫到此,神不外驰,气不外泄。神归气穴,坎离已交,愈加猛烈精进。致虚之极,守静之笃,身静于杳冥之中,心澄于无何有之乡,则真息自住,百脉自停,日月停景,璇玑不行”。虽是百脉自停,实为气住脉停,身心澄澈,得以净化。
丰祖接着讲述身体的变化“赫然光透,两肾如汤煎,膀胱如火炙,腹中如烈风之吼,腹内如震雷之声,即‘复’卦’天根’现也。天根现则固心王,以神助之,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,穿过尾闾,轻轻运,默默举,一团和气,如雷之震,上升泥丸,周身踊跃,即’天风垢‘卦也。”整个气脉自然震开了,一阳来复,地雷复卦。
雷是震卦有震动的现象,大地有六种震动,并不一定是讲这个地球物理的地震,有时候是形容身体上六种震动,这也是六根转化。一般道家修气脉的,这个时候,气脉一下子自然都开了。所以一脉通百脉通,就是讲中脉一通,百脉自然都通了。刘一明注到“先天灵苗,由嫩而坚,自生而熟,自渐而顿,忽的造化炉中迸出一粒至阳之丹,如空中炸雷一声,惊醒梦里人矣”。正如庄子所讲的“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,与宇宙一体,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。
9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修到此地步,冲和清气上升,也就是常讲的“五气朝元”。“白云朝顶上”,这是道家的形容,就是从头顶开始身心内外一片白光,是有相的光明。“甘露洒须弥”,头顶上自然有一种甘露流下来。这里头还带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。
张紫阳《周易参同契》下篇附《鼎器歌》,内有提到:“真阳自动,元精出炉,下至会阴穴,以手法逆回鼎中,化为甘露”。当真气化生时,其一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上颚的龈交穴时,会化成“金津”;其二由任脉上行到口腔下颚的承浆穴,会化成“玉液”,“金津”和“玉液”在口腔内混合后就是唾液(但不同于一般的唾液)。唾液清且甜,俗称“甘露”。
甘露也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,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,从头顶下来。“须弥”,喻天地正中,此处喻圣胎。“真气具足,发现于神,故曰神为气之子,气乃神之母,故有婴儿降生之言,到此地步,大丹成也,可与天地同老,日月同休”(马丹阳祖师语)。
10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到这一步,也就是解脱。按丰祖注:“养气到此,骨节已开,神水不住,上下周流,往来不息。时时吞咽,谓之长生。诀曰:‘流珠灌养灵根性,修行之人知不知’。”
这是身体上的种种表现,当“圣胎凝结,神水流通”后,自给自足,“虽天地神明,不可得而测度,而况人能知之乎”?(刘一明语)
11坐听无弦曲,明通造化机丰祖注:“功夫到此,耳听仙乐之音,又有钟鼓之韵,五气朝元,三花聚顶,如晚鸦来栖之状。心田开朗,智慧自生。明通三教经书,默悟前生根本,预知未来休咎。大地山河,如在掌中。目视万里,已得‘六通’之妙”。
到了这一步,诚如庄子云:“摄精神而长生,忘精神而无生”。了性之事已毕,神通亦具足。何谓“无弦曲”?即指无声音之曲,大音希声。刘一明注曰“三者既悟,惟见于空,空无所空,无无亦无。无无既无,名为照了,打破虚空,独露全身,不生不灭,方为了当”即此类也。
12都来二十句,端的上天梯丰祖注:“自‘养气忘言’至此二十句,皆是吕祖真正口诀,功夫无半点虚伪,乃修行上天之阶梯。得悟此诀与注者,可急行之。勿妄漏泄,勿示匪人,以遭天谴。珍重奉行,克登天阙”。
丰祖说明了,这就是吕祖修道之口诀都是踏实修证的功夫,真的上天梯了。也就是说,人可以由此升华,超越这个现有的生命。
刘一明对此句的注解,是对全文的分析,可供参考:“‘养气忘言守’一句,统言修道之全体大用也;‘降心为不为’一句,言炼己筑基也;‘动静知宗祖,无事更寻谁’二句,言炼己筑基,须要识得心也;‘真常须应物,应物要不迷’二句,言炼己之实功也;‘不迷性自住,性住气自回,气回丹自结’三句,言炼己功勤,还丹自结也;‘壶中配坎离’一句,言丹还后,内炉之功也;‘阴阳生返复”一句,言阴阳变化,由嫩而坚也;‘普化一声雷’一句,言脱丹法象也;‘白云朝顶上,甘露洒须弥’二句,言服丹后之法象也;‘明通造化机’一句,是总结了性了命之大义也。以前十八句,还丹大丹,始终次序,火候工程,悉皆吐露,至简至易,约而不繁,依法行持,自卑登高,由近达远,端的为修道者上天梯也。曰二十句者,并结尾二句言之也。”
总的来说,《百字铭》从“养气忘言守”至“气回丹自结”是第一段养气修炼的过程,“壶中配坎离”到“明通造化几”可以说是第一段修炼的果。整个修炼就在前面九句45个字。只要能够练到结丹了,后面所说的境界都应该会随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时间而一一呈现的。
这是吕祖的修行经验,无价之宝,怪不得丰祖说,“得悟此诀与注者,可急行之……珍重奉行,克登天阙”。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