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快讯 > 正文

天天要闻:不要老想着脱掉孔乙己的长衫

2023-03-17 15:47:55 成都客

没想到孔乙己这两天突然又红了。

有媒体说,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,不是因为读过书,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,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。“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……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一番议论的背景是,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很难,应该放下自尊,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,不管是啥工作,先接受着再说吧。

有媒体还提出了理想的类型。那就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,拼命拉车,那才是劳动者稳稳的幸福。他们甚至说,年轻人不要抱怨加班,祥子会抱怨多拉一会儿车吗?

这番舆论的出现,是因为就业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个转折时刻。

从1998年开始,中国大学一直在扩招,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超过1000万。对大学生来说,不管薪水多少,理想的工作就是在办公室,也就是赖特·米尔斯所定义的“白领”。

过去25年,进入这一阶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,城市化和经济发展,让中国出现了至少1亿“白领”(再次强调,不是收入多少,而是工作和生活方式层面),这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,我愿意把它称为“中产阶级”(我的第一个公众号就叫中产生活观察,前年没了)。

很明显,在2023年,这个阶层的增长到了尽头。还会需要白领,但那已经不是普遍的愿景了。大学生或者硕士生去送外卖,从事体力活儿,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了。

认为大学生好面子(不愿意脱下心中的长衫),这是很大的误解。很多大学生并不在乎工作辛苦,也愿意加班,但是即便他们愿意从事体力工作,也会面临很大竞争,今年沿海很多城市,去年回家过年的打工者再返回,发现岗位已经没了。

如果说“心中的长衫”就是读书人的迂腐和好面子的话,不要说大学生,就连大学教授身上,也很难发现了。孔乙己不爱谈钱,现在还有几个教授如此清高呢?

上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改造,再加上60年代的不断“革命”,读书人都是被批判的对象,他们早就脱下长衫重新做人了。从90年代开始,中国知识人才重新开始了“穿上长衫”的过程:自食其力,过上体面的生活。

在成都,就有不少人下海做书商,甚至开馆子,开酒吧,一方面通过各种劳动做到自食其力,另一方面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体面——实际上,这几乎是读书人唯一能站起来的方式。

读中学的时候,我就很难掌握《孔乙己》的精髓。我总觉得孔乙己没什么错的,他很可怜,而不是可笑。教科书的“中心思想”告诉我们,孔乙己是被科举所害,应该向劳动者学习,但是我却总觉得他是一个好人。

他喝酒很少赊账,只不过是在喝酒的时候“穿着长衫”,为什么就应该被嘲笑?

我也不知道,一个人知道“茴”字有四种写法,为什么就是可笑的。这样的知识没什么用,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影响到别人。后来我知道,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“文字学”,研究的都是这些没有“实际意义”的问题。一个社会如果有很多人研究这种“无用的学问”,并不是一个坏社会。

社会上用“迂腐”或者“书呆子”来形容读书人。一直有一种讽刺挖苦读书人的倾向,现在在一种新背景下,这种论调又出来了。

大学毕业生并不等于“读书人”,他们中的有些人也挺讨厌读书和读书人,有的还举报自己的老师,如果是在特殊年代,他们可能是动手脱下老师长衫的人。

但是不管如何,如果真有人心中还记着“长衫”,在“站着喝酒”的时候,还能想着一些体面,这不是什么坏事。